庙号:祭祀用的,通常格式为xx祖、xx宗。
*特有的祖先崇拜,人死要入土为安,皇帝的身体埋在【陵】里面,后代要逢年过节拜祭,【陵】往往规模宏大,如果十个八个皇帝陵墓逐一祭祀的话,皇帝要跑断腿了(陵墓至少有足球场那么大,而且往往城东建一个城西一个分布在都城周围),于是把前代皇帝一个个牌位供奉在单独的庙里,一个个宗庙集中在一起,这样皇帝只需要走几个房子*行了,不用满世界跑。
唐以前并非每个皇帝都有庙号,只有少数有功绩的皇帝才有。唐朝以后几乎所有皇帝都有庙号,人们往往用庙号称呼唐→元的皇帝。
————
谥号:评价皇帝、贵族、少数大臣的一生功过的字,通常格式是xx皇帝、xx公(侯/伯/子/男)、xx皇后、xx太子。
*如大名鼎鼎的汉武帝,正式来说是【孝武皇帝】,孝武*是谥号,武字恰好反应了刘彻一生的赫赫武功。
因为所有皇帝都有谥号,人们往往用谥号称呼从周到隋的皇帝,唐朝以后由于皇帝权威加深,皇帝谥号加了一堆美好的词汇进去,不再是以前一两个字,所以人们往往用更简短的庙号称呼唐→元的皇帝。
————
先总结一下:“庙号”是宗庙祭祀的正式称号;“年号”生前有,死后没有,可以改,可以一个皇帝有多个年号。“谥号”是对一个盖棺定论的评价*称号。
“庙号”是皇帝专有的,普通人没有,这是一个在皇帝死后继位之君给去世的皇帝所上的专有称号,便于宗庙祭祀。古代对于去世的先祖有非常完*的祭祀制度,设庙作为先祖亡灵精神的寄居地,同时也是后人的祭祀场所。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设的庙也不同,天子设七庙、诸侯五庙,大夫三庙,士一庙,庶人无庙设神位而祭。
下图殷墟宫殿宗庙遗址
庙号指的*是宗庙祭祀时所用的称号,这是封建时代对于一个帝王死后最正式的称号。*如清代的乾隆皇帝,庙号“高宗”,所以一般官方正式称呼*是“高宗皇帝”。或者庙号加谥号的简称,合之称为“高宗纯”皇帝。还有略不太正式的称呼,索**叫“纯庙”。
庙号起源于商代,但在商代庙号用得非常谨慎,只有特别有功绩的商王才会有庙号。例如太祖汤、高宗武丁。周无庙号有谥号,秦统一之后庙号、谥号都没有。汉代恢复庙号,但仍然是态度谨慎不滥用庙号。如太祖高皇帝刘邦;世宗孝武皇帝刘彻。有一些皇帝原来有庙号,后来被取消了,*如宠爱赵飞燕与赵合德的成帝刘骜。
南北朝时庙号泛滥,隋唐的庙号彻底普及。
下图*历代帝王庙
“年号”是封建时代一个在位的皇帝所用来纪年的称号。建元纪年起于西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,也*是俗称的“汉武帝”。从汉武帝开始,每个皇帝登极后都要重拟年号纪年成为制度。从汉武帝到宋元,常常一个皇帝在位时使用过多个年号。国有大事,天降祥瑞等等都会重新改一个年号。到明清时期则基本一个皇帝一个年号。
一次*掰扯清楚,简述,让少数不知道的朋友秒懂。
为了更加直观理解,请见下图:
太庙图,太庙=皇帝家庙,皇帝驾崩后,要在上图中的太庙立室奉祀,那么多祖宗怎么区分呢,太祖、高祖、世祖、圣祖、太宗、高宗、显宗、肃宗等。*如唐太宗*,驾崩前是没有庙号的,咱们所称呼的唐太宗是*死后才有的,生前他可不知道^_^,再*如:
名字,爱新觉罗·弘历
死后有了庙号,清高宗,死前乾隆也不知道。<*r/>
还以爱新觉罗·弘历为例,大家都知道,咱们习惯*称之为乾隆,年号可以简单理解为用以纪年的名号。*如大清平定准噶尔部是啥时候的事情?乾隆二十年至乾隆二十二年,乾隆登基后第二十年开始行动,两年后达成平定,定名*。
再*如:万历十五年发生了什么?万历十五年什么都没有发生。一目了然,说的是万历皇帝登基后的第十五年发生了什么,还是什么都没有发生。
好处*是*如大清国*276年,按数字排序不直观,而以年号排序,则很容易能分辨出-----哪个皇帝在继位后第几年做了某某事。
中华的*历史中,一共出过408位皇帝,皇帝的身份至高无上。任何的称呼都是独一无二,至高无上的。但是,数量实在太多了。如果按照秦始皇的想法,称为二世、三世及至千秋万代,这样虽然好计数,却不容易区分朝代。叫秦二世、秦三世、汉四世、汉五世,虽然能够区分朝代,却不够鲜明,让人难以留下深刻的影响。于是现代人为了便于区分古代的皇帝主要***取有三种叫法:按谥号,按庙号,按年号。
这三种叫法其实有非常明显的区别。
1、谥号是对伟人一生功过是非的总结,一种盖棺定论。任何只要有一定社会影响里的人过世后都会有谥号,并非皇帝独享。**如晚清名臣曾国藩谥号文正。李鸿章谥号文忠。我们称呼早期皇帝的方式都是使用谥号的。*如汉文帝、汉景帝、汉武帝。中间“文、景、武”便是他们的谥号,也是对于他们一生的总结。常常是看到这些皇帝的谥号便能猜到这个皇帝的一生主要成*。*如“恭帝”胡“静帝”都是些献土禅让的*之君。哀帝则多是命丧他人之手。平帝则是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皇帝<*r/>
使用这类称呼的皇帝*都会带个“帝”字。之所以后来不使用谥号称呼皇帝因为唐代以后大行皇帝(对于驾崩而未确定谥号皇帝的称呼)谥号从一个字扩充到几个字、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。<*r/>
2、庙号。中国古代非常注重祖先祭祀,作为君王也不例外。庙号*是给这些皇帝在祖先之中论资排辈的。*如开国皇帝必称为高祖或者太祖。*的大多称为什么宗。*如唐太宗、唐玄宗这类。
“祖”胡“宗”的界限明显。称“祖”一般都是对于皇朝有重大贡献的皇帝,*如刘邦建立西汉被称为汉高祖,刘秀重立后汉被称为世祖。清朝是称“祖”*的,有清太祖、清世祖胡清圣祖。隋朝以前,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,只有那些有成果的皇帝才配有庙号便于后世祭奠。可是,太宗、武宗、文宗什么的称呼几乎每朝每代都有,再加上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国号相同的国家,造成称呼的不便。<*r/>
3、年号。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。以年号称呼皇帝是从明清两朝流行起来的。因为这两朝的皇帝大多在其执政期间使用相同的年号。(当然也有例外,*如明英宗朱祁镇便使用过“正统、天顺”两个年号;清太宗皇太极也使用过“天聪、崇德”两个年号。)以前的君主大多一言不合*改年号,*如唐高宗李治夫妇,两人都更换十四个年号以上。<*r/>
年号称呼最大的好处*是,年号千奇百怪不带重复,不像庙号*那么几种套路,谥号那么冗长,所以年号称呼辨析度更高不易混淆。以年号称呼皇帝甚至不需要在前面追加国号。**如康熙帝,大家都知道是清圣祖玄烨。绝不会认为是别的哪位皇帝。
至于历史上的“武宗”皇帝。我们看这个称呼方式*知道这是一种庙号的称呼方式。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。但是,之后的大一统皇朝大多都有庙号为“武”的皇帝。*如,唐武宗(灭*那个),宋朝文弱没有,元武宗(武力*半途而废),明武宗(不当皇帝,当将军的),清武宗没有。再次要说明,“武帝、文帝”胡“武宗、文宗”可不同。谥号为“武”多为褒义“开疆拓土,铲*除恶,克有天下”等含义,为“文”则指“道德博闻、经邦定誉、帝德运广”等含义。而庙号的“文”“武”则不然,多为明褒实讽。“文”有偏于文弱的意思。“武”有夸志多穷的意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