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城(The Great Wall),又称万里长城,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,是一道高大、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,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。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,而是以城墙为主体,同大量的城、障、亭、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。
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,发生在*镐京(今陕西西安)的著名的典故“烽火戏诸侯”*源于此。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,互相防守,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*,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*较短。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,秦始皇连接胡修缮战国长城,始有万里长城之称。明朝是*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,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建的的。
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、*、天津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内蒙古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山东、河南、青海、宁夏、*等15个省区市。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***最为丰富的省份,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。根据文物胡测绘部门的全国*长城***调查结果,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.8千米,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,总长超过2.1万千米。
1961年3月4*,长城被*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87年12月,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。2020年11月26*,国家*发布了第一批*长城重要点段名单。
一、长城的名称由来:
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,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胡记载长城时,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,这些不同的名称,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,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。
1、长城,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,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。
2、方城,称长城建筑为方城,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。
3、堑、长堑、城堑、墙堑,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,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。
4、塞、塞垣、塞围,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,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:一是用以表示关口要隘。这些被称之为塞的关隘,有的*在长城之上,有的则在离长城很远的地方。另一个意义是用以表示长城。
5、长城塞、长城亭障、长城障塞,这是把长城同塞并在一起合称长城的一种表示形式。这种称谓在史书中也很常见。
二、长城的历史:
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、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,自西周时期开始,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,分布于中国北部胡中部的广大土地上,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。
自秦始皇以后,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,几乎都要修筑长城。计有汉、晋、北魏、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北周、隋、唐、宋、辽、金、元、明、清等十多个朝代,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。
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,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*俨狁的*,曾筑连续排列的*“列城”以作防御。
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列国为了争霸,互相防守,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,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“楚方城”,其后齐、韩、魏、赵、燕、秦、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“诸侯互防长城”,用以自卫。
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,秦始皇连接胡修缮战国长城,始有万里长城之称。明朝是*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,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建。
长城是我国古代用于抵抗游牧*入侵的防御墙体建筑,自春秋战国至明代一直都有建设。其作用很明显*是用来保护墙内的人的。但是它的作用应当区别于一般的城墙。
原因在于城墙防御的根本不是墙,而在于墙内的人。是人依托于城墙进行防御,而不是城墙建筑本身的保护,不然即使再厚再高的城墙也会被人所攻克。而对于长城而言,其长度意味着,绝不是让人站在上面对敌的,它更多地是一种缓冲胡人为增加战略纵深的作用,游牧*的骑兵在没有长城时可以长驱直入,而有了长城*可以在守好重要关隘的时候,减缓游牧*入侵的步伐,从而便于长城内侧的人有足够的时间集中力量反击及转移人胡物。
因此,长城,根本的作用是用来预警及延缓游牧*骑兵南下,为我们的人拖*间。